来源:中国自动化学会
2018年12月1-2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在西安盛大开幕。围绕“自动化创造智慧社会”会议主题,大会设有与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相关的7个大会报告、200余个专题特邀报告、180余个会议论文报告以及800余篇张贴论文,围绕自动化未来发展,设有1个大会圆桌论坛和2个专题的圆桌论坛。来自海内外自动化、电气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13位院士,200余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学者等自动化领域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共探自动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会议第二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做题为《发展航天智能技术,走进太空经济时代》的报告,他提出世界航天的发展正在迈进崭新的太空经济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智能控制将成为“航天+智能”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如何实现航天和智能技术的结合,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关键技术,包院士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和分析。他从应对飞行环境不确定、应对故障不确定、应对干扰的不确定、对自身模型不确定、应对任务的不确定五个方面阐述了航天控制发展面临的挑战,并表示,发展航天器智能控制要做好两个结合,第一是要与材料科学、计算科学、数理逻辑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提升智能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则是要做好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智能自主航天控制器的可学习、可训练和可演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房建成院士妙语连珠,为大会带来第二个报告《原子陀螺仪技术发展与展望》。他从“量子传感时代的到来”和“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前景”两个方面对量子传感技术做了系统、详细的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到中期光学领域的发展,再到现在的国内外研究热点量子化领域,无论是从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还是计算技术,都能看出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量子传感技术在军事领域或民用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子钟、原子重力仪、原子磁强计以及原子惯性传感器都是量子传感技术的主要应用。他以原子陀螺为例,结合自己实验团队的研发经历详细介绍了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前景,并且重点介绍了SERF原子陀螺仪和MEMS核磁共振陀螺仪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王煜的报告《智能无人技术与工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人技术在工业市场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和应用场景,才能发挥其价值所在”是他发言的核心观点。结合自身团队经验,以建筑行业为例,他重点阐述了无人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的现状及潜力。如何才能更高效率地建造房子?他认为,建筑商需要考虑模块化,用工厂的模式生产预制件,然后将建筑构件运输到现场进行安装,虽然目前这种预制模式成本比较高,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包括市场和政策的推动,这些新模式必将成为趋势,因为建筑商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减少原材料、水、电的浪费,以及降低人力成本的投入等。
最后一个“压轴”报告来自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题目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做什么——从人类的大脑寻求人工智能发展的灵感》。报告讨论了当前人工智能方法的局限性和进展,以及生物智能与认知计算的关系,并围绕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前沿,讨论了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和知识演化的机器实现。报告还为大会观众介绍了大脑有效连接的动态因果机制的探索,并从大脑神经网络的动态优化、成本函数生成、记忆与预测的机制出发,讨论了有关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一些可能的方向。
人类社会正加速进入智慧时代,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作为国家战略,正在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已经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未来会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中,曾为人类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自动化技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互融合,使其呈现出自主、智能的时代特征。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不断融入到“智慧社会”的建设中,赋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正如郑南宁院士在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开幕词中所言:“自动化技术将为人类开启面向新的科技发展时代的一扇大门,也必将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为期两天的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在古都长安圆满落幕。创建于2009年的中国自动化大会在传承中成长,在蜕变中新生,不断激发着中国自动化产业向前发展的新动能。下一届大会将由浙江大学承办,继往开来,引领创新,让我们共同期待,迎接自动化发展的新时代。